(节选自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顾建国在imic2015论坛的发言)
2006年,总局科技司成立数字化网络化工作组,对台内网络化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起草了全台网1.0白皮书。当时电视台相关业务规律、业务模式都比较成熟,因此1.0重点解决的是网络化建设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异构问题、孤岛问题、全台制播一体化问题、技术选型中的困惑问题、缺少系统的指导性文件问题等。
当时工作组以大量的调研为基础,对电视台业务进行了梳理和规划,采用soa面向服务理念和最新的esb emb应用集成技术,提出了台内网的总体架构,凝练了典型要素和模式,为全国电视台推进网络化建设提供了系统的指导性文件,有力推进了我国台内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实现了工作流程的优化、生产方式的完善,提升了节目制播质量和效率。
从2012年开始,随着云技术的发展,总局科技司先后下达了多个科研项目任务,对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电视台下一代全台网技术架构进行研究,目标是进一步推进台内网络化、智能化、ip化,提高制播效率。比如2012年,《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开放式网络化内容制作平台及其应用研究》2013年,《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电视台全台网系统架构和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去年8月,随着媒体融合的提出,总局又成立了“电视台全媒体网络化制播推进工作组”,并同步设立《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电视台全台网和全媒体制播平台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以媒体融合发展为核心,探索建立电视台全台网2.0技术体系,推动电视台内容生产、传播方式、业务形态、服务模式、产业格局等多方面的创新。全台网2.0本身,也是为满足以下需求:
发展形势的要求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突飞猛进,传媒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层次的变革,电视行业在收视、经营、内容等方面,都面临严峻挑战:
1. 收视方面,电视受众日渐向互联网转移:近年来电视人均收视时长和观众平均到达率持续下降。
2. 经营方面,新媒体对电视广告的分流效应越来越明显:2014年,电视广告市场首次出现负增长,互联网广告收入首次超过电视广告。
3. 内容方面,电视台正遭遇制播分离的挑战:随着核心人才的流失,面临极大的“空心化”、“管道化”危险。
国家战略的要求
业务发展的要求
融合:内容、渠道、经营、技术、队伍等多方面的融合。
发展:主要体现在协同发展,即一方面借助新媒体提升传统媒体收视率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整合传统媒体资源助力新媒体发展。
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电视台的内容生产机制、节目传播渠道、受众收视习惯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为此需要推进生产流程再造,实现节目内容的一次性采集、多形态生成、多终端分发,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和服务。
上图融合媒体的典型生产流程所反映的业务需求,全台网1.0技术架构难以很好地进行支撑:
1. 融合媒体生产需要进行海量的互联网内容采集、存储以及智能挖掘、分析:全台网1.0采用竖井式的技术架构,弹性和扩展性差,无法根据需要进行计算、存储资源的灵活、动态分配,对业务的发展形成了制约;
2. 融合媒体生产需要快速地获取各种互联网素材、互动信息,生产完成的内容又需要快速发布到互联网新媒体:全台网1.0采用了纵深式的安全防御体系,与外界高度隔离,难以实现高效率的内容交换,这已成为全台网面对媒体融合所显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并且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3. 融合媒体需要重新整合业务流程,实现台内资源、台际资源和社会性资源的聚合再生产,组合、再造:全台网1.0内容生产基本沿袭“采、编、播”单一直线式固化流程,不能根据业务的变化动态调整生产过程,无法组织非预设流程的生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间相互协作、互相配合式的内容生产、发布无法完成。
4. 融合媒体的传播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网络等新兴信息传播渠道,并且生产、分发过程都围绕用户进行,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运营服务体系:全台网1.0面向的是广播式、线性的、大众式的传播方式,难以支撑海量、互动、社交、个性的交互方式,以及实现包括b2b、b2c、c2b、c2c在内的多元化传播。
5. 融合媒体发展必然带来资源整合、业务整合乃至组织架构的调整,包括内部的整合,跨区域、跨行业的整合,为此需要建立配套的运行管理机制,对技术系统在管控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内容资源使用的管控、结算等。
综上,全台网1.0已很难适应这些业务需求,为此,加快全台网2.0建设势在必行。